在甯波的企業江湖中,韻升像個世外高人。
文化使然,甬企普遍低調,而韻升,低調得如同甯波這座“單項冠軍之城”的“掃地僧”。企業就在市區,大名如雷貫耳,但是甯波人能對韻升說道兩句的卻不多,也鮮見企業在公共場合高調露面。
但是韻升又實力高強,而且是“常青樹”式的強。上世紀90年代就“出道”,2000年就已經上市。做八音琴,八年坐上世界頭把交椅;做稀土永磁材料,也是數一數二,是稀土永磁材料“世界看中國,中國看甯波”江湖地位的領行者。
日前,“溯源新思想”鄞州理論研讨會在甯波市鄞州區舉行,200多位浙江省内外專家學者和各界代表齊聚一堂,共同回望“八八戰略”實施20周年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。研讨會期間,創新成爲最熱話題,而韻升的創新發展“招式”,成爲代表性的觀察案例。
招式一:創新謀立
自古英雄出少年。韻升出道早,但是韻升集團董事局主席竺韻德開始創業,卻已經43歲,不惑之年了。
雖然在國營企業做到了廠長,畢業于浙江大學機械系的他,一直保持着愛琢磨機械技術的習慣。
1991年,竺韻德在“廣交會”上,被一個八音琴吸引住了。
當時面對外商訂購内裝八音琴的工藝禮品訂單,國内外貿公司想接卻不敢接。疑惑的他一了解,原來是當時八音琴最核心的機芯技術,掌握在一家日企手裏,受制于此,相關企業不能自主定價。
一個小小的機械裝置,有這麽難嗎?從廣州回來,不信邪的竺韻德創辦甯波東方機芯總廠,埋頭研制自主生産的八音琴産品。不到一年的時間,他就成功研制出了國産第一代八音琴的機芯——YB1,并獲得了八音琴制造技術的發明專利,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。
之後,竺韻德又帶領科研人員開發出了電化學全自動調頻機、八音琴柔性自動裝配線等一系列自主核心技術和裝備,推出了第二代、第三代機芯,産品也成功推向了歐美市場。用了整整八個年頭,坐上了世界八音琴産量的頭把交椅。
八音琴爲韻升積累了第一桶金,也讓韻升領悟到了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——創新。
1996年,開啓二次創業,竺韻德選擇了技術上更有挑戰的稀土永磁材料。
稀土永磁材料被稱爲“工業味精”。韻升專攻的钕鐵硼(NdFeB),是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,在現代工業和電子産品中不可或缺,更是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等“風口”行業的關鍵一環。
雖然中國是稀土大國,但在上世紀,稱霸此行業的是日、德等國。
爲突破國際市場的技術壁壘,韻升在消化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時,加以再創新,斥資1億元承擔國家863項目,對燒結钕鐵硼和其他稀土永磁材料進行成功攻關,掌控了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制造技術,打破了國外企業對高性能燒結钕鐵硼磁體的壟斷。
經過20多年的技術創新和發展,成爲行業龍頭的韻升,目前已在甯波、包頭擁有具備國際水準的磁鋼坯料生産、機械加工及表面處理生産線,具有年産坯料21000噸的生産能力,是國内最大的燒結钕鐵硼永磁材料生産基地之一。
招式二:自主謀強
通過創新研發,讓韻升縮小了與國際同行的技術差距,在八音琴、稀土永磁材料等産品領域站穩了腳跟。但是技術差距可以通過可行方式縮小,研發能力卻不一定會自動增強。要獨步武林,還需要有獨門武功傍身,那就是自主研發、自主創新能力。
在韻升的展示中心,一塊弧形的小鐵片看起來其貌不揚,但是這卻是韻升數年攻關的結晶,也是“國字号”單項冠軍産品。
計算機硬盤音圈電機磁體,是機械硬盤中的關鍵電磁元器件,産品的磁性能一緻性要求高、外緣位置厚度與中心位置厚度偏差小,被稱爲稀土永磁材料行業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爲了生産硬盤音圈電機磁體,韻升考慮過與國際一流企業合作,也有企業提出“以技術換市場”的模式,但最終韻升拒絕成爲代工,下決心自主研發。從2002年開始,公司累計投入近億元,終于在2005年開始量産,并逐漸被市場接納。
目前,硬盤音圈電機磁體這一産品的年銷售額達數億元,全球市場占有率接近30%,連續多年位居第一,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冠軍。
在這之後,韻升還進入了伺服電驅系統、智能制造裝備等新的領域,每次遇到海外公司壟斷的境況,韻升都卯足了勁鑽研,通過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産權,從而争得市場競争的話語權,再一步步攀登,力争最後個個做到國内的“單打冠軍”。
“中國制造,最終隻能出賣有限的資源;而中國智造,掌握自主的核心技術,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。”在該公司展示中心的背景牆上,寫着這樣一句話。
依靠自主研發,韻升獲得了166項發明專利、64項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利,并先後實施完成6個國家863項目。公司的研發項目先後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、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、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,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産業化項目被評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。
招式三:專注謀遠
2022年,韻升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——甯波韻升實現營收64.09億元。相比很多通過資本“狂飙”發展的上市企業,韻升壯大的速度并不算快。某種程度上說,這也是韻升自主選擇的結果。
快,并不是韻升的經營哲學。
“一個制造業企業,看它好不好,其實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标就是看它活得有多久。它活的時間越久,走的彎路就越多。活了100年的企業走的彎路,比50年的企業肯定要多,這種企業的底蘊就很厚實,我們要不斷向他們去學習。所以我們的目标是,不做五百強企業,而是做五百年企業。”
作爲“創二代”接班的甯波韻升董事長竺曉東,曾這樣表達自己對企業快慢之道的理解。
正是在這一經營理念的指引下,在30多年企業發展史中,韻升一次次經受住了多元化發展的誘惑,始終專注于制造業,專心于技術驅動的自主創新之路。
專注創新,也成爲韻升獨特的企業文化。
有别于一般企業的中心化模式,韻升建立了貫穿企業全過程的三層研發體系。
第一層是基礎面的研發,開發平台産品。以公司研究院爲主體,主要負責公司重大新産業、新技術、新裝備的開發研究;
第二層是研發在各個産業裏面的應用端産品。包括各子公司設立相關技術開發部門如研究所、工程中心,主要負責圍繞各産業開展新産品、生産工藝的技術研發,同時承擔相應産業的技術改造任務;
第三層,則是研發與生産制造相關的裝備和工藝。在基層一線、員工内部開展全員創新,以工人技師或每個員工爲主體,圍繞降低成本、減少消耗、改進生産方式等内容,開展合理化建議、技術革新和小改造,提高生産效率。
這三個層面通過企業技術專家委員會串聯起來,統分結合、多層運行,既有分工又有合作,實現責任分解、平台共用、資源共享、效率更高。
此外,韻升每年的研發經費投入均接近于主營業務收入的5%,并且将R&D(科學研究和試驗開發經費)投入作爲一項硬性規定列入公司技術開發制度;韻升還設立了企業科技風險基金,新項目研發成功盈利後返還研發經費,失敗了經費則由基金承擔。
“經營企業,澱積的不僅僅是産品,更是思想和文化”,竺韻德曾這樣總結韻升發展的底層邏輯。在這個意義上來說,已過三十而立的韻升,依然在向下紮根,爲打造百年企業強基固本。
潮新聞 記者 李華 通訊員 朱琦琳